
一、《郙阁颂》
郙阁,汉代栈道名称,位于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(旧称西汉水)边的临江高崖。汉时该地称析里,有溪流通汉水,涨水时交通阻绝。
图片
《郙阁颂》原石(局部1)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三年(公元170年),李翕就任武都太守后,派遣衡官掾仇审率众整修栈道,建造析里大桥,以利通行。为了歌颂李翕的功德,东汉建宁五年(公元172年)二月十八日,吏民们刻《郙阁颂》于析里桥边的崖壁上。
图片
《郙阁颂》原石(局部2)
该摩崖石刻开凿取石后,镶嵌于灵岩寺前洞右侧西崖下。《郙阁颂》摩崖高171厘米、宽126厘米,全文19行、每行27字,由颂文、颂词、颂诗三部分组成,仇靖撰文、仇绋书丹。
图片
《郙阁颂》原石(局部3)
该摩崖石刻裸露于山岩转角处,因年代久远,日晒雨淋,江运纤绳,磨泐出七道深痕,至宋代已泐损严重。其字迹有过剥落,明代一县令命工匠做过修补。1977年11月,因修公路凿迁,碎裂成百余块,经粘接补合后,现残存220多字。
图片
《郙阁颂》原石(局部4)
《郙阁颂》摩崖石刻字迹,用笔圆中带方,结体内敛,章法茂密,俊逸古朴,属于汉碑中浑厚、雄强、朴茂一类,与《石门颂》《西狭颂》并称'汉三颂'。清代万经评其书法:“字样仿佛《夏承》而险怪特甚,相其下笔粗钝,酷似村学堂五六岁小儿描朱所作,而仔细把玩,一种古朴、不求讨好之致,自在行间。图片
《郙阁颂》原石(局部5)
二、《郙阁颂》拓片
图片
《郙阁颂》全拓之一
图片
《郙阁颂》全拓之二
——《郙阁颂》拓本:
图片
【1】惟斯析里,处汉之右。
图片
【2】溪源漂疾,横柱于道。
图片
【3】涉秋霖漉,盆溢滔涌。
图片
【4】涛波滂沛,激扬绝道。
图片
【5】汉水逆让,稽滞商旅。
图片
【6】路当二州,经用柠沮。
图片
【7】沮县士民,或给州府。
图片
【8】休谒往还,恒失日晷。
图片
【9】行理咨嗟,郡县所苦。
图片
【10】斯溪既然,郙阁尤甚,
图片
【11】缘崖凿石,处隐定柱。
图片
【12】临深长渊,三百馀丈。
图片
【13】接木相连,号为万柱。
图片
【14】过者栗栗,载乘为下。
图片
【15】常车迎布,岁数千两,
图片
【16】遭遇隤纳,人物具隋。
图片
【17】沉没洪渊,酷烈为祸。
图片
【18】自古迄今,莫不创楚。
图片
【19】于是大守汉阳
图片
【20】阿阳李君讳翕字伯
图片
【21】都,以建宁三年,二月
图片
【22】辛巳到官,思惟惠利,
图片
【23】有以绥济。闻此为难,
图片
【24】其日久矣。嘉念高帝
图片
【25】之开石门,元功不朽。
图片
【26】乃俾衡官掾下辨仇
图片
【27】审,改解危殆,即便求
图片
【28】隐。析里大桥,于今乃
图片
【29】造。挍致攻坚。□□
图片
【30】工巧。虽昔鲁班。亦其
图片
【31】儗象。又醳散关之嶃
图片
【32】漯,从朝阳之平火参,减
图片
【33】西□□高阁,就安宁
图片
【34】之石道,禹导江河,以
图片
【35】靖四海。经记厥续,艾
图片
【36】康万里。臣□□□,勒
图片
【37】石示后。乃作颂曰:
图片
【38】□□□□,降兹惠君。
图片
【39】克明俊德,允武允文。
图片
【40】躬俭尚约,化流若神。
图片
【41】爱氓如□,□□平均。
图片
【42】精通昭穹,三纳苻银。
图片
【43】所历垂熏,香风有邻。
图片
【44】仍致瑞应,豊稔□□,
图片
【45】□□□乐,行人夷欣。
图片
【46】慕君靡已,乃咏新诗:
图片
【47】□□□□兮坤兑之
图片
【48】间。高山崔嵬兮水流
图片
【49】荡荡。地既瘠确兮与
图片
【50】寇为邻。□□□□□
图片
【51】东以析分,或失绪业
图片
【52】兮至于困贫。危危累
图片
【53】卵兮圣朝闵怜。
图片
【54】艾究□兮幼□□□,□□
图片
【55】救倾兮全育子遗,
图片
【56】劬劳日稷兮惟惠勤
图片
【57】勤。黄邵朱龚兮盖不□□。□□
图片
【58】充赢兮百姓欢欣,佥
图片
【59】曰太平兮文翁复存。
三、《郙阁颂》释文
——释文: 惟斯析里,處漢之右。豀源漂疾,横柱于道。涉秋霖漉,盆溢口(涌)。(濤)波滂沛,激揚絶道。漢水逆讓,稽滯商旅。路當二州,經用柠沮。(沮縣士民),(或)給州府。休謁往還,恒失日晷。行理諮嗟,郡縣所苦。斯谿(既然),(郙阁尤甚)。(緣)崖鑿石,處隱定柱。臨深長淵,三百餘丈。接木相連,號(𤔡萬柱)。(過者慄慄),載乘爲下。常車迎布,歲數千兩。遭遇隤納,人物俱陏。沉(沒洪淵),(酷烈爲)禍。自古迄今,莫不創楚。於是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,字伯都,以建寧三年二月辛巳(到官),(思惟惠)利,有以綏濟。聞此爲難,其日久矣。嘉念高帝之開石門,元功(不朽),(乃俾衡)官椽下辨仇審,改解危殆,即便求隱,析里大橋,於今乃造。校致攻堅,口口工巧,雖昔魯斑,亦莫儗象。又醳散關之嶄漯,從朝陽之平燥。减西□(之)高閣,就安寧之石道。禹導江河,以靖四海。經紀厥續,艾康萬里。臣□□□,勒石示後,乃作頌曰:□□□□,降兹惠君。克明俊徳,允武允文。躬儉尚約,化流若神。愛氓如□,□□平均。精通皓穹,三納苻銀。所歷垂勳,香風有鄰。仍致瑞應,豐稔□□。(民安)以樂,行人夷欣。慕君靡已,乃詠新詩:(惟斯忻里兮),巛兌之間。高山崔巍兮,水流蕩蕩。地既塉確兮,與寇爲鄰。□□□□□,□以析分。或失緒業兮,至于困貧。危危累卵兮,聖朝閔憐。(髦艾)(究□兮),(幼)□□□。(振)(敝)救傾兮,全育孑遺。劬勞日稷兮,惟惠勤勤。(黃邵朱龔兮),(蓋不遠人)。□□充贏兮,百姓(歡欣)。僉曰大平兮,文翁復存。(建寧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。時衡官掾下辨仇審字孔。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爲此頌;故吏下辨仇紼字子長書此頌,時石師南□□□字威明。)——附注:据南宋洪适《隶释》记载,原石有隶书碑额“析里桥郙阁颂”6字,刻石正文后有5行小字,记撰者、书者姓名。《隶释》所录为:“建宁五□□月十八日癸(下阙),时衡官□□□仇审字孔信,从吏位□□□□字汉德为此颂,故吏下辨□□□子长书此颂,时石师南□□□□威明。”对此5行小字,清代翁方纲《两汉金石记》称:“衡官”下缺,据本碑当是“掾下辨”三字;“从吏位”下缺,以《天井题名》考之,当是“下辨仇靖”四字。《隶续》云:“郙阁题名'从史位字汉徳为此颂’,中间姓名刓缺,得《天井道碑题名》,乃知前碑亦仇所作。”是也;顾南原云:“'故吏下辨’下缺三字,《天下碑录》以为'仇子长名绋’,未知何据。”……小欧阳《集古录目》郙阁颂条下云:“右不著撰人名氏,汉仇绋隶书。”此以子长即仇绋,又其一证矣。建宁无五年,建宁五年即熹平元年也。是岁五月改元,正月丙辰朔,三月乙卯朔,此刻“月”上缺字,而《金石录》作二月。据此,则二月丙戌朔,其“十八日”是“癸卯”。
四、《郙阁颂》的书法艺术风格
——用笔特点:①粗细相间,变化微妙。在《郙阁颂》中,笔画的粗细随结字的变化而变化,其以粗犷有力、厚实静穆的粗线条及结字块面成为字内强音,构成强节奏;而含蓄沉稳、内敛雄浑的细线条于字里行间构成和谐的韵律。整体上多以较短的粗线条为主,较短的细线条为辅,渊穆自然。②曲直结合,遒劲沉着。《郙阁颂》的线条多“平直”朴实,沉着痛快,方折圆转兼备。整体看,其用笔横平竖直,刚健圆浑,圆润婉畅,波蹀简约含蓄,尤其起收笔处极为含蓄内敛,去除了铺张扬厉之态。 ——结字特点:①方正匀称,古朴自然。结字略取横势,字形以扁平为主,风貌古朴。个别字因笔画繁简不一而形成较长或较扁的体态,打破方正整齐的格局,起着协调整体布局的作用。②字内揖让,外形整齐。字内各组成部分之间揖让有度,相互依存,平中见奇。③空间对比强烈。粗细不一的字内笔画,使空间分割对比强烈,拙趣横生,如“间”字左右对称,“为”字上紧下松,“凿”字上松下紧,“汉”字左疏右密,“勋”字左密右疏等,体现出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的艺术表现手法。整体看,作为成熟的八分隶书,其波挑特征并不明显。其方整的字形,严谨的结构,使人感觉方阔憨拙,顿挫沉郁。 ——章法特点:由于满格书写,结字方阔茂密,使《郙阁颂》呈现藏巧于拙、雄浑茂密的章法特点,整个石刻透露出古朴沉郁、雄浑壮观的风格气象。 作为标准的八分汉隶,《郙阁颂》石刻书法浑厚雄强,古朴茂密,风格沉郁,具有很高的学习研究价值。康有为曾在《广艺舟双辑》中说:“吾赏爱《郙阁颂》体法茂密。汉隶已渺,后世无知之者,惟平原章法结构,独有遗意。” 以'汉三颂'为代表的摩崖石刻,从书法审美特征看,正如祝嘉先生在其《书学论集》中说:'《石门颂》肥少瘦多,巧多于拙;《西狭颂》笔画肥瘦三者居中,巧拙各半;《郙阁颂》则以肥取势,藏巧于拙。'三者的形态特征有别。摩崖石刻书风,部分反映了当今书法研习者的审美心态,对当下隶书临创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常盈配资-股票交易配资-在线杠杆配资-在线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